杜仲怎么育苗及種植?請給予介紹 杜仲的繁殖方法較多,常見的有播種育苗法、插枝法、余根培苗法和苗根育苗法。 (1)播種育苗 首先選育優良種子,然后進行播種育苗。從生長發育健壯、樹皮光滑、無病蟲害和未經剝皮利用的20年生左右的壯年樹上采集種子,每公斤種子約7000~20000粒,發芽率一般為60%~80%,采集后的種子放在通風陰涼處陰干,忌用火烘或烈日暴曬,陰干后的種子經過凈種后才可貯藏。種子可用沙藏催芽法或水浸催芽法進行催芽處理。于晚秋11月或早春3月均可播種,以條播為主,行距25~30cm,每米播種溝內播種40~50粒,播種時將種子均勻撒播在溝內,覆土1.5~2cm,每畝播種量5~10kg,經沙藏催芽的種子,播后15天即可出土,而浸種催芽的干藏種子則需25~30天,每畝產苗量約2~3萬株。 (2)插枝法 采用當年春天抽芽并帶有嫩葉的枝條,剪成5~6 cm長的插穗,每個插穗留腋芽3個,為減少水分蒸發,需剪去每片葉子的一半,于5月扦插。扦插地上層為沙土,厚2~3cm,下層保持土壤疏松,插穗入土1.5~2cm,株行距4~8cm,扦插后必須注意灑水與遮蔭。6~7天后,插穗即可產生愈傷組織,18~30天后即生出小根。 (3)余根培苗法 此法是在春季起苗時,只挖出苗木全部根系的3/5左右,使被挖斷的2/5的根仍留在土內,待起苗完畢后,將苗床上的表土取出一層,使斷根一端稍微露出土面,萌生新的幼苗,利用這種方法培育苗木,其成活率高,生長也快。 (4)苗根育苗法 利用起苗中修剪下來的較粗的根,一般采用0.5 cm以上,切成5~6 cm長的根段進行扦插,成活率可達95%以上。另外也可挖取青壯年樹的根系進行扦插,成活率也較高,苗木生長粗壯。 (5)苗期管理 在杜仲幼苗期,必須加強管理,及時作好中耕除草、施肥和灌溉排水等工作。當幼苗剛出土期間,只宜用手拔出雜草,避免傷及幼苗,當苗木生長3~4片真葉時,除第二次草,8月之前每月除草1~2次,經常保持苗圃無草,土壤疏松。4~8月為苗木追肥期,施肥以少量多次為好,隨苗木長高,施肥量隨之增加,每畝施尿素5~10 kg,施肥與中耕除草同時進行。在灌水方面,少雨地區、干旱季節應勤灌溉,保持土壤濕潤,多雨地區、洪澇季節要設排水溝,避免土壤積水。 2.栽培技術 杜仲為陽性樹種,最適宜生長在土壤深厚、肥沃濕潤、排水良好、pH在6~7.5之間的土壤上,山腳、山腰、坡度不大的陽坡生長較好,其幼苗期略加遮蔭為好。在營造杜仲林時應選擇南坡、東南坡的山腰或山腰中下部,土壤酸性過強或堿性過重均不宜杜仲生長。除成片大面積營造杜仲林外,還需充分利用四旁及田間地埂栽植。這些地方光照充足,土壤水肥條件良好,便于管理,有利于杜仲的生長發育。 (1)造林整地 整地宜在秋季進行。對荒蕪、半荒蕪的宜林山地要進行煉山。坡度在100以上,必須梯田整地,造林挖穴規格70 × 70× 70cm,每穴施土雜肥10 kg,磷肥0.5kg、腐熟餅肥0.5kg,坡度250以上不宜造林。 (2)造林技術 杜仲造林可在春、秋季進行,寒冷地區宜在春季進行。造林密度主要根據作業方式和立地條件而定,一般造林密度為1.5×2m,2×2m,2×3m。為了保證杜仲有性繁殖的進行,雄株在造林中占5%~10%的比例為好。秋栽9~10月,春栽在3~4月。栽后要立即灌水,及時摘去側芽,促其成活。在幼林期內可以間作豆科作物,既增加收益,又改良土壤,促進樹木生長。 3.撫育管理 杜仲幼林管理很重要,造林1年后,春季幼樹萌動前15天將主干剪去,平茬部位2~4 cm處,苗高2m以上的2年生苗圃平茬苗或嫁接苗,栽植后不再平茬。平茬后,剪口處會萌發許多萌條,留一粗壯萌條,其余除去;留下的萌條在生長過程中腋芽會萌發,必須抹去下部腋芽,抹芽高度為苗高的1/3~1/2處。幼樹未能及時抹芽而長成過多、過低側枝時,主干2m以下的小側枝須從基部剪除。要加強土肥管理,第一次松土在4月上旬以前進行,第二次松土、除草在5月或6月上旬進行,雜草翻曬在林地上或制成堆肥,腐熟施用。施肥與松土、除草同時進行,每畝施10kg氮肥和20kg磷肥。幼林期需與豆科作物間作,以耕代撫,造林后第二年對缺株進行補植,補植用2年生一級苗。 杜仲成林管理與其它經濟林樹種相似,每年冬季進行深翻,夏季進行中耕除草,結合中耕除草施肥,施肥量根據樹齡大小每畝施農家肥1000~2000kg,復合肥50kg或磷酸二銨40kg。 點擊獲取更多杜仲種植技術 點擊獲取更多藥材種植技術 |
桂公網安備 45010702000689號|桂ICP備14001967號-1|栽培技術|免責聲明:本站內容由網友供稿,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!|種植技術|農藥價格|肥料價格|養魚技術|茶葉知識|種地網
GMT+8, 2025-1-16 03:59 , Processed in 0.027665 second(s), 17 queries .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Copyright © 2001-2020, Tencent Cloud.